深圳40年
滄海桑田
我們感嘆它的奇跡
在奮斗前行的時候
卻有一批攝影工作者
用苦行僧的方式
承擔了紀錄深圳歷史的責任
甲骨文傳媒
作為深圳歷史的紀錄者
特別策劃了《鵬城史記》系列
將隆重推出一批從未公開的歷史老照片
給深圳市民呈上一個
歷史文化饕餮盛宴
同時
向默默紀錄深圳城市歷史的攝影工作者
致敬
中國的改革開放始于深圳
而首先打開改革開放大門的
就是羅湖口岸
說起羅湖口岸
要從羅湖橋說起
50年代的羅湖行人橋
1911年誕生的羅湖橋
起初只是深圳河上一座簡陋的木橋
這座不足50米的木橋
是連接深圳與香港的主要通道
新中國成立后
羅湖橋又以特殊的地理位置
成為中國內地通往外部世界的重要窗口
之前
列車和過境旅客一直共用羅湖鐵路橋
路上沒車的時候就過人
而且邊檢工作都是露天進行
人們風雨無阻地從這里通關
1959年
羅湖橋進行改建
橋面加寬了一倍多
1962年
橋上加蓋了鐵棚
并增設了人行道
60年代中期的羅湖橋,左邊是人行通道。
“文革”時期
從羅湖橋入境的旅客
都要誦讀《毛主席語錄》
不識字的
就要求他們回去背熟了再來
外國人入境則有專員領著朗讀語錄
這才能通關
1981年1月15日,中英合建的新羅湖行人橋新橋正式啟用。
隨著改革開放大潮不斷推進
羅湖橋的客流量迅速攀升
為了滿足客流需求
1981年
人們在鐵路橋旁邊建了一座人行橋
1981年1月15日,中英合建的新羅湖行人橋新橋正式啟用。
但客流持續暴增
沒過多久
這座人行橋
便無法滿足現實需求
1983年,深港合作興建羅湖聯檢大樓與火車站,圖為香港代表胡應湘(前排右)和深圳代表孫凱風(前排左)在深參加簽字儀式。
1983年3月14日
香港合和中國發展(深圳)有限公司
和深圳經濟特區發展公司合作
興建深圳羅湖聯檢大樓與火車站
1983年3月14日,羅湖口岸的宏觀設計透視圖。
1985年7月
新落成的羅湖聯檢大樓啟用
隨之開放的有一座
雙層人行橋
1985年7月3日,新羅湖聯檢大樓。
1985年7月3日,新羅湖聯檢大樓驗證廳的通道和柜位。
1987年11月30日,羅湖口岸雙層行人橋。
這座雙層人行橋
是香港-深圳之間的主要通道
橋梁全長約61米
寬約9.6米
上層是出境通道
下層是入境通道
1989年,寬敞舒適的羅湖海關檢查現場。
1989年,寬敞舒適的羅湖海關檢查現場。
1989年,羅湖海關設立的少量急需物資報關處。
1994年3月31日,復活節、清明節期間,羅湖口岸估算通關人次約200萬。
2002年
這座橋改成了現代化的密封式新橋
一座短短的羅湖橋
親歷了
中國從封閉到全面對外開放
見證了
深圳的華麗巨變
2020年,羅湖口岸。(甲骨文傳媒/攝)
今天
越來越多的深港居民
從這里開啟他們的“雙城生活”
曾經的咫尺橋頭
已經不再是深港的唯一通道
也不再是世界了解中國的唯一窗口
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
即將成為新的生活模式
百年風云后
又是新的起點!
本文特別感謝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
王新源先生的大力支持!
大公報,清光緒三十六年六月十一日(圖片來源于網絡)
1902年,
《大公報》在天津創辦,
它是中國發行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
也是1949年以前影響力最大的報紙之一。
1966年9月10日,
大陸版停刊。
香港版出版至今。
—·—
王新源 陳煥 | 供圖
尹麗斯 | 撰稿
沈迎彥 | 策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