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影像記錄
    航拍道路攝影建筑攝影水務攝影城市攝影影像博物館
    說過這句話的人證明他來深圳超過10年!

    在深圳,如果一個人說過且經常說“關內”和“關外”,

    證明是個“資深深圳人”。

    同樣,如果一個人分不清甚至從來沒有聽過“關內”和“關外”,

    證明他來深圳不超過5年,為什么這樣說呢?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

    ,歌曲《春天的故事》里唱到的這個圈,就是當年的“關內”。



    1

    建關:史無前例的“二線”


    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同意設立“深圳經濟特區”。

    當時的特區面積只有395.992平方公里(補更調查數據),

    地域包括今羅湖、福田、南山、鹽田四個區。

    image.png

    當時深圳經濟特區實行一系列稅收減免政策,

    198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批準的文件提及,

    “除煙酒,凡經批準進口供特區使用的生產和消費資料,

    按最低稅率減半征稅,少量物品按章征稅外,

    其他均免征關稅,特區運往內地的貨品,應按一般進口的規定征稅。”


    image.png


    當年,建立深圳經濟特區的消息轟動全國,

    來自全國各地懷著“深圳夢”的有志之士涌入深圳。

    為了維護經濟特區及香港的治安穩定,調控特區人口數量和結構,

    1982年經國務院批準設立“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


    image.png


    管理線由高達2.8米的鐵絲網組成,它東起深圳鹽田區梅沙背仔角,

    西至寶安區南頭安樂,全長84.6公里。

    這道鐵絲網把深圳分為關內(羅湖、福田、南山、鹽田)和關外(龍崗、寶安),

    這條分界管理線也被很多深圳人稱為“二線”。


    而扼守“二線”各個關口的檢查站,則被稱之為“二線關”。

    共有16個陸路關口、1個水上關口以及23個耕作口,

    除此之外,整個管理線共設163個武警執勤崗樓。


    image.png

    說明:紅色框的是出入境口岸,即“一線關”。黑色框的是檢查站,即“二線關”


    在特區建立之初,反偷渡、反走私形勢嚴峻的情況下,

    “二線關”作為調控特區人口結構和質量的“總閥門”,

    保持了特區的良好治安,成為減輕深港交界線“一線關”壓力的屏障。



    2

    運行:二線關的前半生


    管理線使用后內地居民來深圳特區要辦邊防證才能進,

    來深圳時辦邊防證、找到工作后辦暫住證、調入深圳戶口后辦帶T字標的特區身份證,

    這是不少深圳人的集體記憶。


    在當時,辦邊防證,要經過單位政審、派出所核查、公安局****三個程序。

    “下車過關查邊防證,沒證遣返樟木頭”。


    image.png



    “過關”,成了許多第一次來深圳的人繞不開的“坎”。


    1988年,潘石屹從河北廊坊石油部管道局辭職,

    變賣全部家當,甚至連棉被也賣了,南下深圳。

    到達南頭關時,沒有邊防證,過不了關。

    渾身上下只剩八十多元的他,一咬牙花了50元,找“蛇頭”求助。


    結果,他從“二線”鐵絲網下挖的一個洞里,鉆進了特區。

    那時夜深了,南頭關外的河邊,還有許多不能入關的打工者露宿街頭,躺了一地。


    邊防證和關口,往往成了各種悲歡離合的分岔路。

    有人在來深圳的火車上被偷走錢包,幸好在垃圾桶里找到邊防證;

    有人因為丟失邊防證而無緣進入特區,從此與成為深圳人失之交臂,遺憾終身。



    3


    羈絆:昔日“功勞”,今日“阻礙”


    “寧要關內一張床,不要關外一套房”,

    二線關這道地理分界線,一度隔開了財富,也造成“一市兩法”等問題。

    原深圳經濟特區的立法權只能用在關內,無法在關外統一執行。


    同一個城市,同一片土地,卻有天壤之別。

    形容關內,有用不完的褒義詞:整潔、干凈、建設快、治安好、交通發達、道路寬暢;

    而形容關外則是反義詞,臟亂差、交通不便、治安環境差。


    而關口加重交通梗塞的問題也讓人們深受其苦,

    住在關外在關內上班的人沒有經歷過堵車,

    不足以談人生“布吉關,不急關!”“英雄難過梅林關!”


    image.png

    馬路上的關口,加重了交通擁堵。


    梅林檢查站是深圳在設立經濟特區之初的分界線,也是龍華坂田片區進入關內的必經之路。


    image.png

    梅林檢查站是深圳在設立經濟特區之初的分界線

    也是龍華坂田片區進入關內的必經之路


    特區之初,寶安遍地水塘、稻田,二線從中劃過,

    將不少責任田一分為二。隔網相望,一些農民過上了“家在關內,地在關外”的生活。


    于是,政府設置耕作口,方便他們就近通行、種地。

    鐵絲網開的一道小門旁,亭子里,兩三名原七支隊官兵,

    既不持槍,也不持警棍,一天24小時輪班執勤,檢查來往村民證件。


    image.png


    禾坑肚耕作口所在的長排村,便構成了二線另一道景觀。


    “插花地”,是長排村這些村莊的別稱。

    這是個一夜之間冒出來的村莊,原本這里只是一座山,從1996年開始,

    大批來深的外來人口開山建房,“二線”周邊形成的真空地帶,一度成了城市管理的盲區。


    image.png

    時移世易,昔日功勞顯著的“二線關”,成了深圳特區的“鎖鏈”、“阻礙”、“羈絆”。



    4

    破關:拆除關隘開新篇


    1998年,深圳市政協委員郁萬鈞、陳錫添在深圳市“兩會”遞交提案,

    提案認為,“二線”對特區的屏障作用變成了城市發展的鎖鏈和阻礙,

    主張撤銷“二線”、部隊調防、不設圍網等。此后每年兩會,

    “二線關”存廢均是熱議話題。2002年,廣東省和深圳市兩會,相關議案、提案就達10份之多。


    2003年全國“兩會”期間,

    原深圳市委書記厲有為炮轟“二線關”每年的維護費用高達幾千萬元。


    2005年進入深圳特區的“邊防證”完成了歷史使命,

    退出了舞臺,人們只需憑身份證即可進入特區。


    2010年,深圳經濟特區范圍擴大到全市。

    “關內”“關外”的劃分名存實亡。但“二線關”依然未撤使特區一體化的進程受到極大阻礙。


    2014年7月,深圳特區檢查站的所有官兵被分流到其他邊防單位,

    至此,深圳“二線”這道特區管理線“名存實亡”只留下關口的建筑和車檢通道、安全島、崗亭等設施。


    image.png


    如今,在網上搜索“二線關”,

    能找到不少網友制作的騎行攻略,

    這條曾經的邊防管理線,已經成為一條市民休閑游玩的觀光線。


    2015年6月,深圳南頭檢查站和布吉檢查站首先開拆,

    撕開了“二線關”的口子。后續16個“二線關”也迅速拆除。


    image.png


    春雷炸響!2018年1月15日傍晚,

    中國政府網宣布了一個大新聞:國務院同意廣東省“關于撤銷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的請示”。

    這意味在中國即將迎來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存在了36年的“特區管理線”成為歷史。


    image.png


    深圳“二線關”從設立到拆除,

    反映了中國從改革開放到全面加快現代化建設、打造“中國夢”的偉大歷史進程,

    從中折射出與時俱進、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及人民生活的歷史變遷。


    深圳“二線關”的拆除,

    必將成為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歷史事件,而被后人所銘記,永載史冊!


    image.png

    《深圳“二線關口”交通改善工程建設紀實》畫冊

    由甲骨文傳媒攝制

    傾情打造



    上一個: 《鵬城史記》?:看了這個,你還敢說深圳以前是個小漁村?
    下一個: 《鵬城史記》:再見了,深圳最后一塊“處女地”
    20年行業經驗|城市記錄者|深圳市政府推介的著名傳媒機構
    電話:0755-2528486   傳真:0755-25783380   網址:www.304nanke.com
    郵箱:jgwwh@aliyun.com    地址:深圳市羅湖區清水河一路博隆大廈1204
    Copyright ? 2000-2019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甲骨文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成人a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