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工人文化宮,始建于1953年,毗鄰東門老街,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前唯一一個集休閑、娛樂、健身、培訓于一體的深圳地標性公共場所。
宮內環境優美,游泳場、體育館、聯誼廳等休閑娛樂場所一應俱全,是當時每個職工必打卡的地標之一。
宮內指示牌
但如今,由于宮內許多設施欠缺規劃維護,路牌上的大多場所已經不復存在,部分建筑也將面臨著被拆除的命運。
這是聯誼廳,80年代中期,這里還是個文化展覽館,后來被改為聯誼廳。
如今沒有了招牌,沒有老熟人介紹,很難看出這曾是深圳青年男女勁歌熱舞,釋放個性的地方。
說起職工服務中心,故事可謂一籮筐。
當時這里是當時唯一的高級文化娛樂場所,內設有圖書館、展覽館、閱覽室等,是文化青年的聚集地。
這里還經常舉辦文學沙龍,英語角,培訓班等活動,豐富多彩,黃宗英等一大批文學巨匠也曾在這里和文學青年交流。
1982年市總工會在文化宮舉辦英語培訓班,圖為最早學習英語的深圳女孩。
以前這里早上好多人來晨泳,還會舉辦游泳培訓班。
1978年深圳游泳隊與香港游泳隊在工人文化宮游泳池比賽,濃濃的深港兩地情由此可見。
說起游泳館,不得不提一個人——張勛甫。
圖為深圳首任市委書記張勛甫
1964年,為了召開寶安縣工人運動會,發動了上千人參加義務勞動,在工人文化宮內挖了一個長50米、寬25米的大坑。
坑里挖出來的泥土堆放在籃球場的四周成為觀眾席,而這個大坑灌滿了綠色的魚塘水后就成了深圳第一個游泳池。
到了1980年,深布河上游的一間化肥廠把廢水排入深布河,把河水染成黑色,游泳池也因此黑浪翻滾,臭氣熏天,令泳客聞而生畏。
當時有人把情況向張勛甫反映了。由此,張書記推動了游泳池擴建,真正屬于深圳人的第一個游泳館誕生了。
辦公區
原深圳市總工會干部宿舍
90年代,工人文化宮逐漸增加了商業化的氣息,溜冰城、桌球城初現。
桌球城
溜冰城
“白宮”
人工湖
人工湖,當時從這里挖出來的泥土被用來搭建體育館的舞臺。由此,后來者嗅到了商機,在湖上經營起了劃船生意。
早些年來還能見到人工湖上漂浮著幾只小船,現在湖上空空如也,售賣船票的亭子也早已關停了。
部分已暫停營業的游樂設施
游樂場,這里曾是小朋友制造快樂的地方,過山車,鬼屋,旋轉木馬……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如今也全部關停了。
這里,原來是下棋牌的地方,現在改為健身公園了。
文化宮被稱為“職工的學校和樂園”,曾經前來活動、學習、休閑、健身的職工群眾絡繹不絕。
梁兆松/2019年12月
梁兆松,原深圳市作家協會秘書長、著名作家,是工人文化宮最早一批員工之一,原來是游泳場的負責人,后來被調任為宣傳科長。
一聽到工人文化宮將被升級改造的消息,梁兆松十分關心,對于這里,他有著難以割舍的情誼。
左一為梁兆松
1977年,文化宮舉辦兒童游泳培訓班,梁兆松是當時的救生員。
80年代初,梁兆松在上英語課。
沈迎彥,原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二十周年改革開放與建設成就編委辦公室主任,說起文化宮,他也有一段說不完的故事。
1986年,21歲的沈迎彥第一次來到深圳,當時他在《特區工人報》工作,據回憶,當時單位安排的宿舍就在文化宮的招待所里。
“我們晚上就到對面聯誼廳去跳那個disco,那個音樂咚咚咚的……”沈迎彥手舞足蹈地說起來了。這,就是80年代的深圳青年,大膽,時尚,有個性……
時隔34年,沈迎彥再次來到招待所,院子里的大榕樹猶在,但門口的招牌已經不見了,被改為“湘雅苑”,功能也被改為湘菜館和棋牌室,但側面玻璃門上褪色的“客房”二字仍清晰可見。
招待所門口早已被一把鎖頭鎖上,無人問津,但對于沈迎彥那一代人來說,這里便是曾經的家,是安放青春的地方。
編者按:
與相鄰繁華的東門步行街相比,如今的文化宮雖然冷清了許多,但烙印在幾代深圳人腦海里的回憶是揮之不去的。
風雨飄搖67年,如今,深圳市工人文化宮,即將被按下暫停鍵,
進行整體升級改造之后,將以更好的面貌,迎接廣大市民朋友,
讓我們翹首以待的同時,向深圳最后一片“處女地”說再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