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南大道誕生至今
有人為它寫過歌 出過書
拍照記錄它的成績
甚至做成紀錄片
李詠濤在一書中寫道:
如果說深圳是一個人的話,那么深南大道就是這個人的脊椎,因為有了深南大道,這個人就能夠站起來了,然后他能夠往東往西開始奔跑,跑向海洋,能夠使深圳在中國和世界的城市中站立起來。
—— 《大道30:深南大道上的國家記憶》
深南大道
深圳的一張名片
橫跨羅湖、福田、南山三區
由一條泥濘的鄉間小路
變成如今的城市主干道之一
這里
見證了改革開放的碩果
2010年的深南大道
90年代的深南大道
80年代的深南大道
最早的深南大道
是靠鐵鍬和鎬頭
一寸一寸地挖出來的
從1979到1993年
歷時14年全線貫通
深南大道
凝聚了幾代人的心血
這里
不僅僅是一條通行之路
……
曾經的深南大道
塵土飛揚
農田村落分布兩側
- 1 -
深 南 大 道 的 由 來
為什么叫深南大道呢?很多人以為是深圳南邊的一條大道,代表南方,實際上這段路是從深圳(鎮)到南頭,把它連起來就叫深南大道。
深南大道名字由來
時間撥回到1979年寶安縣(深圳市的前身),當時的深圳鎮是寶安縣的下轄鎮,也是中心區,人口不足3萬,只有兩條全長不過兩公里的水泥路——人民路和解放路。
當時社會上面臨三大難題:行路難、吃飯難、睡覺難。對于那時剛撤縣建市的深圳來說,“行路難”被排在了第一位。
- 2 -
14 年 2 次 擴 寬
新興的城市需要新型的道路。
1979年,深圳市政府決定對深圳通往廣州的107國道進行改造,在蔡屋圍到上步的碎石路面上鋪上瀝青,人稱深南路。
1980年深南路第1段修通,全長2.1公里,寬7米,僅夠兩臺車來回并行。但在當時,這條路已經是整個深圳經濟特區最長的路。
1981年深南大道還沒有名字
只有一趟3路公共汽車
然而此時有膽識的建設者們早已開始勾勒更大的藍圖了。
1982年,深圳市政府按照城市道路設計,把深南路往東延伸至羅芳路,往西修到今天的上海賓館,路寬由7米拓寬到50米。
80年代的深南大道
整個路段設有快慢車道
人行道和綠化帶
這一國際化的道路設計在當時曾引起爭議。
因為人們并不知道這個城市有多大,所以在設計深南大道的時候,僅把它作為一條普通道路來規劃。
但隨著道路帶來的經濟發展,深圳在中國改革開放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深南大道承載著城市發展的理想,越建越大、越建越寬……
1984年增寬后的深南大道正式通車,路寬50米,全長6.8公里,深圳人自豪地稱它為“十里長街”。
1984年的深南大道
止于紅嶺路口
2019年的深南大道
1991年5月,深圳市決定擴建從上海賓館至南頭聯檢站,長達18.8公里的深南大道,路寬定位140米,兩側綠化帶各30米,中央綠化帶16米。
1992年的深南大道
2019年3月的深南大道
1993年,全長25.6公里的深南大道全線貫通,路幅寬達135米,中心區最寬達350米,沿線與48條南北方向的市政道路交匯。
至此,深南大道歷經14年,從一條泥濘小路成功“上位”,一躍成為深圳的城市名片。
1993深南大道擴寬工程被評為
“深圳市優質工程”
- 3 -
地 標 匯 聚
深南大道,25.6公里的距離,把具有1600年歷史的南頭古城、深圳科技園、深圳大學、華僑城、錦繡中華、民族文化村的特區亮點連成一體。
35年前彎彎曲曲的小路,35年后川流不息的大道,道路兩旁高樓林立,人們感慨城市的巨變,同時也銘記著一位改革開放的領路人。
1992年,鄧小平第2次南巡。
1992年1月20日
鄧小平在國貿大廈旋轉餐廳
發表了長達30分鐘的講話
- 鄧 小 平 畫 像 -
1992年6月28日凌晨,在深南大道和紅嶺路交匯的一塊空地上,豎起了一幅高10米、長30米的畫像,一位老人開始了他對這座年輕城市的永久注視。
鄧小平畫像共經歷了4個版本,如今畫像前已拓展為一個小型廣場,每年有近百萬人來這里游覽留影,這里也是海外媒體出鏡率最高的畫面。
1992年深南大道上的鄧小平巨幅畫像
1997年深南大道上的鄧小平巨幅畫像
2014年深南大道上的鄧小平巨幅畫像
- 電 子 大 廈 -
聳立在深南大道邊上的電子大廈,于1983年竣工,此后圍繞著電子大廈,周邊逐漸興起了華強北電子商圈,此后這里便成為中國電子第一街。
在這里,賽格廣場像一個龍頭,帶動了整個華強北的電子事業。
1982年的深南大道
建設中的電子大廈
一度成為深圳的地標
1983年的深南大道
背景是梧桐山
電子大廈是當時唯一的高樓
- 孺 子 牛 -
在車流如梭的深南大道邊上,“孺子牛”或許是唯一一個不需要人們抬頭仰望的地標性建筑。
1982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大樓竣工后,為反映特區人精神氣概,決議在大樓前立一座雕塑,最終請來了著名雕塑《艱苦歲月》的作者——潘鶴。
80年代初,深圳到處是工地,蠻荒之地上到處散發著熱氣蒸騰的生長力量,工人們揮汗如雨,潘鶴被這樣的建設場景所震撼,雕塑的靈感便來源于此,最后他決定用牛來代表拖拉機、推土機……
1984年,潘賀完成了孺子牛的創作,這座孺子牛銅雕重達4噸高兩米、長5.6米,人們似乎更習慣稱它為“拓荒牛”。為了親近市民,1999年,拓荒牛從市委大院被轉移到深南大道邊上。
銅雕呈現的“開疆裂土、拔除劣根,埋頭奮蹄”的姿態,表達了深圳特區人敢想、敢做、敢闖的精神。
80年代的深南大道邊上,孺子牛是深圳精神的象征,而站在市區與郊區之間的上海賓館則是深圳形象的代表。
- 上 海 賓 館 -
李國富,是深圳早期無數的拓荒者之一。1982年,被調到深圳中航工貿中心任總經理。
1982年9月,美國希爾頓酒店總裁小希爾頓來深圳考察,李國富向這位世界酒店大亨提議在深圳投資經營酒店,但遭到小希爾頓的拒絕。
不服氣的他決定要蓋一座屬于深圳人的酒店。
1985年10月8日,上海賓館建成并正式開業。酒店外觀仿老上海建筑設計,門廊、把手、玻璃、印花也全是海派風格。
以前的深圳是以上海賓館為分界
過了這里才算是真正進入深圳
2005年,上海賓館入選深圳改革開放十大歷史性建筑。
當年的頒獎詞這樣說道:“它,站在市區與郊區之間為出門的人指明方向,為回家的人照亮手中的車票。”
八九十年代,人們初來深圳,如果迷路了,就會回到深南大道,或是找回上海賓館,因為所有的公交車都從這里通行,去哪里都一清二楚。
編 者 按 :
從前車馬聲聲慢,而今千里一日還。道路的變遷帶來城市更新與發展。于深圳而言,深南大道是城市名片,是門戶大道。
但對于許多老深圳人來說,在道路變遷的光陰里,有人在成長,有人在變老,有人在堅守,有人已遠去……這里承載的,除了城市的更新發展,還有人與人、人與城市之間產生的情愫。
每個人的心目中都有屬于自己的深南大道,或許是每日通勤的路,嚴寒酷暑有它相伴,又或許是回鄉的路,喜怒哀樂由它記錄,而且最重要的是,踏上這條路,我們便知道,哪里是遠方,哪里是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