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40年
滄海桑田
我們感嘆它的奇跡
在奮斗前行的時候
卻有一批攝影工作者
用苦行僧的方式
承擔了紀錄深圳歷史的責任
甲骨文傳媒
作為深圳歷史的紀錄者
特別策劃了《鵬城史記》系列
將隆重推出一批從未公開的歷史老照片
給深圳市民呈上一個
歷史文化饕餮盛宴
同時
向默默紀錄深圳城市歷史的攝影工作者
致敬
邊防記錄者:陳煥
他
見證了深圳改革開放的歷史
他
記錄了深圳邊防的變遷歷史
1968年,陳煥入伍到深圳邊防檢查站,后來當了檢查員,負責邊防檢查站攝影、錄像等通訊工作,從此與照相機結下了不解之緣,記錄了國門許許多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1975年,陳煥(第二排右二)代表深圳到北京參加學習。學習班由國家邊防總局舉辦,主要學習彩色膠卷的生成沖印及邊防檢查技術性工作。
深圳國門·變遷
今年是深圳邊防檢查站成立70周年。70年滄海桑田,深圳邊防檢查站從無到有、從小變大,伴隨著深圳經濟特區走過了40年的崢嶸歲月,與共和國的發展脈搏相連。
50年代的入境檢查棚。
1960年改造中的入境檢查大樓。
1960年經改造的入境檢查大樓。
現在的羅湖海關,在50年代至70年代原名為:九龍海關。
1950年,羅湖口岸成立之初,當時地方窄小,設備簡陋,入境出境分開,從鐵路東邊入境,從鐵路西邊出境。
1952年入境旅客行李檢查棚。
50年代至60年代初的入境走廊。
1963年至80年代中期,入境走廊。
50年代至70年代初的出境走廊。
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走廊由木質改為鋼筋水泥結構。
1953年的出境檢查棚。
70年代初的出境檢查棚改為鋼筋水泥結構。
1972年,出境檢查棚由木質改為鋼筋水泥結構的檢查樓。
深圳國門·風雨
深圳邊防檢查站建立初期,沒有現成的辦公室和宿舍,只能租借向西村的天后宮祠堂和羅湖村的兩間校舍、民房,用于辦公和住宿。圖為女檢查員在天后宮祠堂門前留影。
1950年,由邊檢官兵親自搭建的臨時辦公室。
1952年,深圳邊防檢查站辦公樓從木屋變為兩層高的水泥房。
70年代中期的深圳邊防檢查站辦公樓。由于業務量增大,人員增加,原辦公地方明顯不足,在原來兩層樓的基礎上加蓋了一層。
現在的中國邊檢大樓已經變成二十幾層的高樓。
深圳國門·溫度
1979年底,邊檢工作人員在羅湖橋上查驗入境旅客的證件。
海關人員為盲人引路及拿行李。
邊檢人員為患病的老人提供服務。
邊檢官兵為患病且行動不便的旅客提供幫助。
深圳國門·苦樂
深圳邊防檢查站建立初期,沒有飯堂,官兵們只能蹲坐在地上就餐。
邊檢官兵的宿舍從羅湖村和天后宮祠堂搬遷到羅湖村南邊的山坡上,生活同樣不便,買糧要到七八公里外的蓮塘村糧站購買,而蔬菜要到幾十公里外的東莞才能買到。
當時沒有車,只能靠官兵們輪流背。沒有伙房,官兵們就挖露天灶做飯,上圖為官兵在露天灶做飯的場景。
搬到樹皮房后同樣是漏雨潮濕,四周一片荒野,蚊蟄蟲咬,絕大多數官兵皮膚生病,但沒有一個叫苦申請調離。圖為當年官兵的住房。
雖然工作繁忙、生活艱苦,但官兵們苦中作樂,自編自演文藝節目,活躍文化生活。
一張照片
一個故事
一段記憶
一樁歷史
向創造深圳歷史奇跡的人們鞠躬
向紀錄深圳歷史的人們致敬
鄭中健 陳煥 | 攝影
莊婷婷 | 撰稿
沈迎彥 | 策劃
版權所有
轉載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