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40年
滄海桑田
我們感嘆它的奇跡
在奮斗前行的時候
卻有一批攝影工作者
用苦行僧的方式
承擔了紀錄深圳歷史的責任
—·—
甲骨文傳媒
作為深圳歷史的紀錄者
特別策劃了《鵬城史記》系列
將隆重推出一批從未公開的歷史老照片
給深圳市民呈上一個
歷史文化饕餮盛宴
同時
向默默紀錄深圳城市歷史的攝影工作者
致敬
八名青年
三萬元財政撥款
一間簡陋的茅草屋
三次試刊
歷時九個月
《深圳青年報》終于創刊了
……
單薄的數字背后
寫滿了那一代青年報人
辦報之初的坎坷和執著
1984年2月,《深圳青年報》創刊了。
其實早在1983年5月,深圳青年報社已經成立,那么為何歷時九個月,創刊號才得以發出?
1982年,劉紅軍從《河南日報》實習后回到暨南大學,當時廣東團省委推薦他到深圳籌辦《深圳青少年報》。
但劉紅軍看到,當時的深圳還只是三級縣,不要說大學,就連中小學都很少,深圳青年獲取信息資訊的途徑極其有限。
因此,劉紅軍向團市委申請改辦青年報,并親自起草了籌辦《深圳青年報》的報告。這份報告得到了時任深圳市委書記梁湘的肯定,他親自批示,大意為:同意創辦《深圳青年報》,要引導特區青年做“四有青年”,為建設深圳經濟特區多做貢獻。
一個星期后(1983年3月15日),深圳市委辦公廳發出文件,正式批準成立深圳青年報社。
就這樣,最重要的天時有了,那么地利、人和要怎么解決?
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由劉紅軍牽頭,用市財政撥款的3萬元,在省內陸續調集了采編、攝影、美編、財務等共8名平均年齡20多歲的有志青年。
其中有劉紅軍的同班同學在《廣州日報》工作的林瑞洲、在廣東省委統戰部工作的張敏毅,有曾任深圳市作家協會主席的李蘭妮,有現任深圳畫院國家二級美術師、著名畫家陸佳,他們都放棄了原有舒適安穩的生活,毅然決然地跟隨劉紅軍投身到特區火熱的創業生活之中。
還有陳戈、劉學文、劉志興、李堅、劉樹德、呂貴品等年輕才俊。
人到齊了,就剩下辦公用地沒解決了。
作為《深圳青年報》的領頭人,劉紅軍親自向青少年宮借用了一間茅草屋作為報社的編輯部。
《深圳青年報》最早的編輯部辦公室竟是一間茅草屋。圖左至右分別為:陳戈、劉學文、鐘志謙、劉紅軍在草棚前的留影。
4月份,劉紅軍專程到廣州美術學院,邀請著名畫家關山月為《深圳青年報》題寫報名。
1983年“五四青年節”那天,這個白底紅字的招牌被正式掛在報社辦公的草棚門前,預示著深圳青年報社成立了!
從此,這塊招牌便見證著《深圳青年報》的成長故事。
圖為林瑞洲在編輯部前留影。
1983年7月,劉紅軍、陳戈和林瑞洲三人前往北京,到《中國青年報》和《北京青年報》學習取經。
圖為劉紅軍(右)、陳戈(左)在團中央大樓前留影。
圖為劉紅軍(右)、陳戈(中)、林瑞洲(左)在天安門前的留影。
簡陋的茅草屋里,艱苦而又充滿挑戰的青年報籌備試刊工作在如火如荼進行著。1983年9月1日,只有8個人的青年報社出版了第一期試刊。
在鉛字報紙年代,這種斜報頭可以說是空前絕后,充分彰顯了深圳青年報人的開拓創新、敢闖敢試精神。
1983年,《深圳青年報》出版了第二期試刊。
圖為慶祝第二期試刊成功的新聞發布會上,陸佳向時任深圳市委政策研究室干部朱會元提問。
圖為暨大新聞系畢業生、《深圳特區報》經濟部記者傅建國前來參加青年報試刋成功的慶祝活動。
1984年2月2日(農歷鼠年春節),經過三期試刊后,以劉紅軍為總編輯的《深圳青年報》正式創刊,為四開四版周報向全國發行。
圖為1984年2月2日(農歷鼠年新年)出版的《深圳青年報》創刊號頭版。
《深圳青年報》正式創刊出版后,總編輯劉紅軍在報社簡陋的會客室里接受香港媒體的采訪。
圖為《深圳青年報》二版的版面,這種獨出心裁,別具一格,穿透力極強的版面設計中,足見當年青年報的活力。
連環漫畫連載《老莫逛深圳》也是青年報的一個亮點,形式生動活潑,深受青年讀者歡迎。
《深圳青年報》配圖,作者為陸佳。
1984年2月2日,《深圳青年報》正式出版發行,由于還沒委托郵局發行,所以創刊那天,報社的編輯記者以及員工全部出動,到深圳老街、車站一帶賣報紙,這也成為全國新聞界獨一無二的風景。
1984年2月2日(鼠年初一),青年報人上街賣完青年報的創刊號后返回報社燃放鞭炮慶祝。
編輯部的故事
1984年2月5日(農歷鼠年大年初四),時任深圳市委書記、市長梁湘獨自一人來到位于深圳市福田區紅荔路8棟104的深圳青年報社,親切地給剛創刊的青年報人拜年。
照片中與梁湘合影的有劉紅軍、陳戈、林瑞洲、施耀強、楊文杰、劉志興、梁東兵、蔣黎娃、徐華燕。
1984年底,時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的李源潮帶隊團中央調研組到深圳經濟特區調研青年工作。
調研組成員在劉紅軍總編輯的陪同下到《深圳青年報》編輯部開展調研。
深圳經濟特區創辦初期,文化生活十分匱乏,唯一的書店(新華書店)位于解放路,只有100多平米,全國有成千上萬的青年都涌到深圳參與特區建設,僅靠一家書店顯然滿足不了廣大青年建設者對文化學習的業余需求,想買一些專業技術圖書還要跑到100多公里外的廣州去購買。
針對這種情況,1985年5月,劉紅軍建議以報社名義辦一個書店,這個想法馬上就得到報社同仁的支持。
憑著借來的6000塊,劉紅軍向深圳青少年活動中心借用了一塊靠馬路邊的空地,蓋起了一間40多平米的鐵皮屋,并起名“迷你書屋”,辦了營業執照后就開業了。
深圳青年報社創辦的“迷你書屋”。
當時主管工、青、婦的深圳市委常委劉波專程到青年報剛搬的“新家”——紅荔路8棟104來看望報社員工。
總編劉紅軍言傳身教,親自帶著剛從農學院畢業的梁東兵進行釆訪。
劉紅軍總編與新來的體育記者劉志興親切交談,鼓勵他發揮自已的專業特長,寫出特區青年愛看的體育新聞。
圖左為劉志興,右為劉紅軍。
1985年7月,八十年代中國青年的楷模、“優秀共青團員”張海迪應共青團深圳市委邀請赴深圳作報告,《深圳青年報》負責采訪工作。
圖為張海迪在深圳青年報社接受采訪。
劉紅軍總編主持歡迎張海迪的聯歡晚會。
1985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英模匯報團來深作報告,其中有雙目失明的戰斗英雄史光柱和“老山攻堅英雄連”連長曹杰等九名成員。
圖為曹杰在接受《深圳青年報》主編劉紅軍的采訪。
1985年11月,“深圳青年十杰”誕生,各媒體記者爭相與“十杰”采訪交流。
二排右一為劉紅軍。
1985年,深圳青年報社應香港捷成印刷公司邀請赴港考察印刷業務。
青年報同事圍坐在報社買的第一輛進口吉普車旁合影。
《深圳青年報》廣告部人員合影。
青年報人在深圳灣大酒店游樂場合影。
1986年8月7日,原中顧委委員,中共廣東省委原第一書記任仲夷給《深圳青年報》題詞:"風華正茂,勇于開拓。"
《深圳青年報》停刊前青年報人的合影。
共青團深圳市委領導、市委宣傳部干部在青年報停刊前與報社全體員工的合影。
四位《深圳青年報》籌辦者在停刊前的合影。圖左至右分別為劉紅軍、陸佳、陳戈、劉學文。
《深圳青年報》,文風翔實,筆調活潑,觀念嶄新,全面立體地報道了深圳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發行高峰時達40多萬份。
這份報紙的異軍突起,給當時的深圳乃至全國的青年報業吹來一股清新另類的風。
30多年后,關于這份報紙前進路上曾遇到的種種風波、或褒或貶,都是深圳特區的創業史和新聞史上繞不開的話題。
那一代青年報人,在深圳經濟特區這片熱土上已完成他們對新聞的探索與追求,那股闖勁,與新聞理想有關,與改革開放有關,終將被時代所銘記。
資料提供:劉紅軍、陳戈、林瑞洲、陸佳等深圳青年報社同仁
撰稿:莊婷婷
校對:尹麗斯
策劃:沈迎彥
版權所有
轉載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