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影像記錄
    航拍道路攝影建筑攝影水務攝影城市攝影影像博物館
    這里是離市中心最近的客家古村落,多條地鐵經過!

    厭倦了快節奏的鬧市生活

    想放慢腳步

    感受難得的清凈?


    image.png

    不必千里迢迢去蘇杭

    深圳龍崗

    就有這么一個古鎮


    既有徽州古城的清麗脫俗

    又有江南水鄉的小橋流水

    卻又不失獨特的粵式客家風情


    這里就是

    甘坑客家小鎮

    image.png

     l 歷 史 光 影 l 


    古老的城墻

    整潔的青石板

    古雅的的客家圍屋

    ……

    這是踏入甘坑客家小鎮的初印象


    image.png

    客家圍屋

    image.png

    古老的城墻


    image.png

    青石板


    史載:“柑坑山:在七都,周四十余里,瑤人居之,多產赤竹。”


    “柑坑”就是今天的“甘坑”(隸屬深圳市龍崗區布吉街道辦事處)。從明朝至清康熙年間,甘坑一直是瑤族的聚居地。相傳三百五十多年前,來自梅州的客家人謝文明、卓美發看中了這里優美的自然環境,決定留下來。


    經過一次次沖突和磨合,瑤漢兩族最終實現了和諧相處。由此,大量來自粵東梅縣、長樂(今五華)、興寧等地的客家人遷徙至此,這里,成為了客家人主要聚集地之一



    據《新安縣志》記載,明、清時期實行縣、鄉、都(社)、圖(里)制度。明末新安縣分3鄉7都57圖509村,甘坑屬7都116村


    image.png

    門牌上的7D-116

    意為“7都116村”



     l 客 家 風 韻 l 



    甘坑客家小鎮總面積18萬平方米,古建眾多,依山傍水,房連巷通,完整保留了深圳客家人的建筑、生活和風俗風貌。


    如今的甘坑,不僅古色古香,還被開發為旅游景點,呈現出一片現代文明,還收獲了6張名片。



    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

    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

    國家5A級旅游景區

    國家級新興產業示范區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全國重點特色小鎮




    小溪臥敞著,兩岸是客家風格的小樓和土黑色木質欄桿,更顯得古香古味,稀稀落落的紅花、綠意,宛若身處江南的小橋流水人家。


    image.png 小橋流水幽小巷

    image.png

    小巷口斑駁的老院墻壁爬滿了綠藤

    盡添文藝


    image.png

    image.png

    夜中的小鎮 點點朦朧燈火

    星羅棋布地鑲嵌在小鎮上



    晚上的甘坑小鎮又是另一種風情

    夜色下一切顯得朦朧

    平添了一種浪漫的氣息


    image.png



     l 古 建 筑 里 的 故 事 l 


    這里的徽派建筑都是從婺源搬過來的,分別被稱為壽字樓、福字樓、鳳凰樓、麒麟樓,皆有福壽安康和平安喜樂的吉祥寓意,共同圍合出獨屬于甘坑客家小鎮的世外桃源。


    說起小鎮里的古建筑,不得不提狀元府。


    image.png

    狀元府


    image.png

    木質結構

    分前廳、中堂、后院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府內寸木皆為藝術結晶

    千余木刻

    美輪美奐



    相傳雍正年間的婺源,生活著一個特別聰明的小男孩叫劉選劉選五歲時就可以背一百首唐詩,后來他高中狀元,鄰里鄉親都以他為驕傲,還特意為他建了這個宅子,取名“狀元府”。


    狀元府收藏了很多明清時期的古書、民國時期的瓷器,還有劉大為、余秋雨、啟功等儒賢之士的字畫,可謂古往今來、文化盛開。


    甘坑博物館門口的有兩頭大石獸,叫趴蝮(又稱:蚣蝮)。


    image.png

    傳說是龍的孩子

    頭頂有一對犄角


    趴蝮喜歡水,聽當地老人家說,它可以保佑甘坑不受洪水內澇侵擾。他們從小就念著:“摸摸神獸頭,永遠不發愁。摸摸神獸背,一生不受累”的童謠長大。




     l 光 陰 里 的 手 藝 l 


    過去,客家地區的婦女都戴著一種獨特而又別致的涼帽,是用薄薄的篾片和麥稈編成的。除正面外,四周還垂掛著10多厘米長的折疊均勻的布,有藍色的,有白色的,還有花色的,遠遠望去,像是一朵朵美麗的鮮花。

     image.png


    更有意思的是,年輕未婚的姑娘們還在垂布的兩端編織著兩條五顏六色的彩帶。因此,是否掛有彩帶便成了判斷客家姑娘是否出嫁的標志。


    image.png

    看似簡單的涼帽,全部由手工制成,共33道工序。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甘坑家家戶戶以制作涼帽為生,手巧的涼帽師傅在涼帽上能織出“福祿滿堂”等精美花樣,生產的涼帽大多出口國外,涼帽村、涼帽街、打涼帽的老師傅,都見證著其鼎盛的歷史。



    古鎮的小巷

    一磚一瓦

    展現了前人的艱辛

    一牌一匾

    訴說了先賢的智慧


    歡迎大家來這里游玩

    感受鬧市中的寧靜~


    地址:深圳市龍崗區

    布吉吉華街道甘李路18號






    上一個: 深圳憑什么被評為“中國十大美好生活城市”?
    下一個: 這個坐落在深圳客家古村的博物館關系到魯迅?
    20年行業經驗|城市記錄者|深圳市政府推介的著名傳媒機構
    電話:0755-2528486   傳真:0755-25783380   網址:www.304nanke.com
    郵箱:jgwwh@aliyun.com    地址:深圳市羅湖區清水河一路博隆大廈1204
    Copyright ? 2000-2019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甲骨文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成人a片